close

今天農曆三月十三大潮,下午退潮期約三點~四點。這非常符合我出門騎車的時間,於是決定了今天的行程重點:奎壁山踏浪步道。相較於之前太過貪心但卻騎不完的行程,今天保守點排兩個"大"景點就好了 . . .

行前規劃了今天的單車路徑:馬公→202線道往東騎→經成功水庫→順遊大光工業社(澎湖唯一貝扣工廠)、紅羅村澎湖磚廠→澎14線左轉→北寮村奎壁山踏浪→北寮─龍門段自行車道→接204西向往回騎→經龍門、尖山、林投→隘門沙灘踏浪→回家。

04/29/2007(週日) 天氣:陰

為了配合潮汐時間,今天特別在12點多就出門了。依照預定路線騎,很快到了成功水庫 . . .

騎在水源保護區旁的"道路"

水庫的另一頭是海水退潮後露出來的潮間帶...(感謝格友無尾冬大大的指正)

逛完水庫繼續往前騎,下一個目標是歷史建築大光工業社;但我眼拙沒看到工業社,倒是在路旁看到了磚窯的大煙囪,彎進去瞧瞧。結果竟然讓我遇見了磚窯老闆 . . .

看到這特殊造型的磚造圍牆就知道磚廠到了 . . .

來到這邊發覺大門(好像也沒看到大門)沒關,我就給他騎進去。在磚窯前看見一位長者(應該是老闆吧),騎過去問他我能否參觀這磚廠(好像很沒有禮貌喔,進到人家家裡,才問人家你家可不可以參觀)。他很爽快的答應了,但他接著說:「例看嘛看嘸,哇來啊例介紹啦。」(沒想到他真的是老闆,也沒想到我在踏浪之旅前竟先來個個知性之旅)求之不得的我趕緊跟著老闆的腳步走 . . .

我今天"參觀"的澎湖磚廠 . . .

探訪磚窯前先來整理一下我在網路上找到的"背景"資料──

1962年旅高的李永陽先生(就是帶領我參觀的磚窯老闆的爸爸)返鄉首建澎湖磚廠,1978年前後才有湖南窯業、建澎窯業等在湖西、尖山村成立。

70~80年代縣內紛紛蓋起新厝,這是澎湖磚窯業的黃金時期。

80年代後市場需求漸需減少,海運發達,台灣紅磚挾著價格優勢銷來澎湖。加上空氣防治法增加業者成本,以至於到90年後業者陸續停業。

我今天參觀的澎湖磚廠應該是最晚停業的,雖然它比別人早停止燒窯,但它現在還有當初燒剩的紅磚,意思就是現在你還可以跟他們買的到紅磚。

了解澎湖的磚窯歷史後,開始隨著老闆(李正宏先生)來深入了解磚窯 . . .

先來說窯場的演進──
從 xx窯、xx窯(歹勢,這部份我忘了),到目仔窯,然後是八掛窯、蛇窯 . . . 等等,這裡是屬於目仔窯;因為他這裡的窯以傾斜的方式興建,所以又叫登窯(至於要以階梯式建築的原因是因為 . . . 歹勢,這部份我也忘了)。

目仔窯

再來看看這裡的窯場──

這裡總共有三座登窯,北邊的那條窯總共有十五間窯室(那是最早的、也是最"新"的(因為有翻造過);南邊的兩條窯共有十七間窯室(那是接手他爸爸事業後建蓋的),其中後面的那條窯原本是豬舍;澎湖以前肉品極為缺乏,大多倚靠”進口”。後來政府為鼓勵縣民養豬,保證收購價5000元。老闆就在那時響應政府政策養了豬,後來豬隻過剩後,老闆就把豬寮改建磚窯,另一原因也是因為那時的建築業蓬勃發展(而且老闆說那時最好房子多是座北朝南)。

這是南邊的兩絛窯場,右邊就是原先的豬舍所在地

接下來了解一下燒磚的過程──

(一)製土:這一定要篩除乾淨的,如果在磚內留下一些砂石雜質,會在燒製過程產生縫隙產生而導致磚塊龜裂。

(二)成形:胚磚需風乾兩三天才能送進窯場。

而胚磚送進窯場這裡又有一番演進;原先是 . . . (歹勢我忘了,應該是人工[扁擔吧,我想]),然後是鐵牛車,但還是"慢"。後來老闆賣了他澎湖中華路的房子(澎湖中華路地段相較於澎湖的地價就好像,高雄中華路在高雄的相對地價、或者是台中的中港路 . . )買了輸送帶,但投資以後卻發覺運輸過程常造成胚磚邊角踫傷。後來再改成堆高機才解決一切運輸問題。

窯場的輸送帶

堆高機送胚磚到窯口,再改由台車運送到磚窯內排列。

磚窯內的台車(一輛台車約可載重一噸)

(三)燒磚:一個窯室大約可排三萬塊胚磚,講到這裡老闆可就自傲了。他說原本一個窯室只可排兩排胚磚(約一萬八仟塊胚磚),經他改變堆砌方法法後可以增加一排,總數可以到三萬塊胚磚。而且排胚磚時要留三條火路,以讓這三排胚磚都能燒的面面俱到。而這三排胚磚燒成的時間依序是16、20、24小時(嗯,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這樣子)。燒磚時就從窯門兩側下方的小洞丟煤炭進入當”火母”燃燒,然後從後方的風口用鼓風機吹風助燃。就這樣依序從第一個窯燒到最後一個窯,而燒製完成與否全靠師傅從窯室上的窺洞觀察判斷。

而窯室內的磚壁也是有學問的;為減少空隙,必須使用前面面小、後方面大的梯形磚。而且在表面必須抹上一層鹽,還有一層 . . . 紅灰(歹勢我記的不是很清楚),以防止窯壁龜裂。

窯室內的磚壁

這應該是丟入煤炭的小洞

讓熱氣竄流的通氣孔

窯門兩側上方的窺洞

老闆說製磚師傅判斷燒製完成否有兩個方法;一是磚塊高度,若燒製完全磚塊高度會低於原先排列的高度,這時磚塊間的間隙也會更緊密。二是顏色,有經驗的師傅會從三排磚塊的顏色去判斷燒製完成與否。而一般較沒經驗的師傅就直接在磚塊旁插上一隻畫有標記的尺,當磚塊高度下降到標記就代表燒製完成了。

窯室後方的風口

講到這個風口一樣大有學問;首先要注意風口高度,合適的高度會讓洞口的空氣自然往內流。老闆說這就跟車城福德宮那座會吸金紙的燒金爐原理一樣。再來是風口上緣的拱形,他們是純手工堆砌而不靠模板,秘訣是磚塊不可打濕(以免打滑),然後靠技術由兩側向中堆砌。

窯室底下的地下通道,由這裡清除落下的煤屑

(四)冷卻:胚磚燒成紅磚後必須冷卻七到十天才能開窯。

聽完老闆詳細的製磚解說後,繼續跟著老闆來逛這窯場 . . .

窯場的水泥煙囪

這是一次颱風吹毀舊煙囪後重新建造的,可是後來因環保法規(那時一張罰單十萬元),花大錢從台灣”進口”了一台集塵器,這煙囪就用不著了。但新購的集塵器也用不到五年,就因海風的吹襲生銹而故障停擺了

生銹的集塵器

唯一龜裂的窯室(之所以龜裂的原因,歹勢 . . . )

窯室內還留有最後一批燒製的紅磚

這些磚塊之所以留到現在的原因,老闆說是想說等價格高時再賣,誰知紅磚價格一路下滑。現在再看到這批紅磚,老闆感慨的說,現在的紅磚品質都沒他們那時後好了,因為成本關係現在的紅磚都有許多"添加物"(像是中鋼的 . . . 或是台塑的. . . )。老闆也教了我判別紅磚有沒有添加物的方法,就是在紅磚上淋水,有添加物的會滲出黃油。

最後跟老闆聊天中得知;文化局打算把這裡當做歷史建築,也打算編列一億元預算來保持窯場原貌,只是政府想採BOT方式交由民間經營。但老闆認為應該很少人會願意花錢來參觀窯場的,還是暫時維持現狀吧 . .。

跟老闆聊完天後,再照著老闆之前的介紹拍了一些照片後,就告別了熱心的老闆準備踏浪去 . . . 騎到半途才發覺我只顧著看窯場,卻忘了那裡還有取土場、製磚工作室、古老器械 . . 等等我忘了"參觀"到的東西 . . . .

 

特別感謝本文參考資料來源:
目前是馬自達澎湖代理商的磚廠主人──李正宏先生

後記:為了這段難得的知性旅程,特別按下之前的遊記,想說趁還有"記憶"時趕緊先寫下這一切(怕就和我兩週前一樣,在海邊跟我學長學了很多貝殼知識,但文章還沒發表就忘了差不多了)。可是在花了兩天時間勉強寫完這一篇時,才發覺自己的記性真的很不好。所以這篇文章若有錯誤之處還望網友回應更正或者給予補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inker 的頭像
    Drinker

    Drinker的中年單身生活記事本

    Drin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