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不曉得是一早就起床趕中午的飛機太累了、或者是第一天下午的行程真的太趕了。我在金門的第一個夜竟然在晚上十二點就睡著了,然後更不可思議地,我竟然在凌晨五點之前就起床了(睡古厝竟也能體驗到"先民"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性?)……

06/08/2011(週三) 天氣:陰晴不定

既然早起,那就照民宿主人昨晚的推薦到五虎山賞海上日出

【五虎山登山步道】

離開民宿才走了十幾二十分鐘,就走到了這我原本以為視野最佳的"觀景台"


可惜這早濃厚的雲層破壞了"海上明珠"的演出


太陽出來前。先賞花,嗯~這是?


觀樹。嗯~民宿主人昨晚有跟我介紹過,這滿山開著黃色花的是相思樹


聽聽鳥鳴。這沒四連聲的鳥鳴聲,我很確定牠不是四聲噪鵑


清晨5點50分,東方終於現出曙光了


山后「海珠東昇」


太陽出來了也該下山了



【山后海珠】(金門新十大文化景點之二)

原來我這一早到來的這所在,正是可以一覽這文化景點的地方


賞到了"海珠"後,再回頭往"山后"走


民俗文化村前的加水站。(雖同是離島自來水廠所設的,但金門的比澎湖的要來的有地方特色多了)



【山后民俗文化村】

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(西元1900年)的閩南古厝聚落群-「「十八間厝」


跟一位早起的居民輕聲、點頭打過招呼後。怕擾人清眠,我放輕步伐,緩步欣賞這裡的家家戶戶

很明顯,這是有人居住的民宅


這戶人家保存了完好的石臼、石磨


隔天透過民宿主人的解說,了解了這是金門聚落中唯一有對襯屋簷的聚落巷弄


原本以為這是大戶人家。隔天透過民宿主人的解說,了解了這是「海珠堂」,為一"私人學塾"


超簡單的逛完民俗文化村後,往上走回位於文化村後方的民宿

民俗文化村左側百年桄榔樹,旁邊的"保護裝置"


過了桄榔樹民宿就在眼前了


回到民宿後,我沒多做休息。沒多久我騎著機車繼續我在金門第二天的旅程

環島北路三段旁的"貞節牌坊";「青年鏡破敘今一縷貞心耐霜雪……」


繼續騎,環島北路三段旁的"瓊林風獅爺"


這是我預先設定要造訪的聚落,於是我停下了機車走入聚落內


【瓊林戰鬥村】

走進錯綜複雜的巷弄內


依指標走到了瓊林村村辦公室,這裡是瓊林戰鬥坑道的入口處。但看了還沒打開的鐵捲門,才發覺現在才是上午7點半,還不到坑道上午8點開門的營業時間……

沒得入內,只好在外頭看這有關於當年"戰鬥"時留下的精神標語


然後發現村辦公室一旁的古厝群沒人居住,於是我沒放輕腳步地在聚落中隨意穿梭、拍照

隨意地走入人家中


從這一戶走到另一戶


隔天民宿主人有幫我解說家戶庭前這樣設計的意義


我很少有時間能欣賞到的,清晨寧靜的巷弄之美


最後我由地上走回了瓊林風獅爺一旁的坑道出口(門還是沒開)


因為還得趕行程(原本我貪心的要以一天的時間把金門的西半部給逛完),沒等到坑道開放,我繼續往西走

環島北路二段綠蔭蔽日的木麻黃大道,沒多停留我繼續騎,騎到了金寧鄉

金門特有造型的公共電話亭


這家7-11對我來說很重要,因為這是金門金寧鄉唯一一家的7-11。我在這裡,蓋下了我第二十個章,新微笑台灣記念戳章(20)金寧

騎到金寧鄉後,我沒往位於金寧的其他景點騎去,我直接往金城方向騎。因為我得在限定時間內騎到原本不在我原先意料會造訪的景點


【建工砥柱】(金門新十大文化景點之三)

這真的是算我這趟金門行最意外的行程了。起因是在昨晚與民宿主人聊到來自台灣廿五張明信片的活動時,他提到澎湖朋友寄來的明信片主題是以奎壁山海上步道為主題。然後他話題一轉,說在金門也有像這樣的海上步道,而這所在就是在金門的建工嶼。熱心的主人再透過了網路幫我查到了這天上午的乾潮期就在上午10點半……

依我之前潮間帶遊樂的經驗法則,我提早在上午近9點就來到了這裡

剛退潮露出通往建工嶼的海上石階步道


原本不太喜歡這非自然的鋪上石階的步道。後來想起了這應是有其戰略背景,然後我也發現了這石階另有其獨特之處

石階兩旁佈滿的石蚵殼是最天然的止滑墊


步道旁的蚵柱


踩著石蚵殼登島後,遇見好玩的了。我看見了一對粉紅燕鷗(我沒記錯吧?)

看牠們迎風慢慢飛、看牠們順風倏地俯衝


懶的飛時在礁岩上踱步繞圈


我舉起我的相機跟牠們玩了好長一段時間。然後,如昨晚在馬山海岸般的,我終於放慢了腳步來細細品味這島嶼之美

戰爭時的小金門


停戰後的小金門


細細欣賞這島嶼、這碉堡之美


數大的蚵柱也是美


挖石蚵的婦人(看來金門跟澎湖也有同樣的風景)


正在碉堡打掃的阿伯說,現在這裡的石蚵產量已經大不如前了,自從隔壁的水頭港口蓋了之後。(看來金門跟澎湖都一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)

像極了「醉臥沙場君莫笑」的花崗岩。(剛剛在金寧7-11忘了順便買啤酒帶過來)


這些提醒我們現在這美麗的所在,在幾十年前還真是個"沙場"

反登陸玻璃樁


反登陸的軌條呰


曾經幾何,這是以前的"敵方"現在送給我方的延平郡王雕像


在此渡過一段長時間的悠閒時刻後,我決定先騎回金城市區找午餐吃去

進市區前。看見這戶人家門前也有風獅爺……

 

     金門戰地之旅(趴萬):從這島到彼島、……
     金門戰地之旅(趴兔):…、走向「最前線」
《接上篇》金門戰地之旅(趴淑麗):留在金門「忘了飛」

《續下篇》金門戰地之旅(趴壞):莒光樓、翟山坑道
     金門戰地之旅(趴夕可屬):…、慈堤落日
     金門戰地之旅((趴誰們):離去前的浯島風情

【附錄】

「山后海珠」山后民俗文化村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(西元1900年),是旅日富僑王國珍、王敬祥父子闢建的族居,佔地達1230坪,全部房舍採用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。三列民居合稱「十八間厝」,依山面海,旭日東昇之時,宛如一顆紅珠自海面躍起,故建學塾取名為「海珠堂」,既有傳統建築雕樑畫棟之美,也是金門僑鄉最具代表性建築群。所用建材來自漳州、泉州,甚至遠至江西一帶。從闢建至完成,費時二十餘年,呈現整齊、精緻的建築風貌,讓金門的閩南古厝聚落群,由此產生了知名代表典範。

王敬祥曾為旅日華僑總商會會長,力挺孫中山革命,出錢出力,為安頓族人,乃聘請大陸師傅於山后聚落之中堡闢建「十八間厝」,內有閩南式民居十六棟,三進式鄉塾和二進式宗祠各一座;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時,曾拆圍牆用於建築工事;後於民國六十八年改訂名為「民俗文化村」,整修後開放參觀,並規劃展示包括文物、禮儀、喜慶、休閒、武館、生產主題館及古官邸一座,為金門目前規劃最完整之古厝風貌區。   

坐落於「五虎山」山谷凹地的山后聚落,相傳為金門好風水之處,其地形上有「五虎回頭」之勢,「虎嘴」在入口牌坊處,而中堡的「王氏家廟」則位於「龍穴」上,山后民俗文化村正是座落於中堡,種種神秘傳說增添不少遊興。(資料來源:金門縣文化觀光網)


「瓊林戰鬥村」瓊林社區坐落因位居金門島中央,戰略位置重要,因而軍事防禦工事眾多。民國四十五年,金門戰地政務實施,村內即挖掘闢建地下戰鬥坑道,民國六十七年,更以水泥灌漿保固,直至今日仍非常完整。地下坑道,四通八達,連接村莊各要處,主要功能在於發揮火力於地上,保持戰力於地下之原則,所以有最堅強戰鬥村之稱。瓊林之美,集歷史古蹟、戰役史蹟、傳統聚落與閩南居民、宗祠家廟、風獅爺神采於一村,人文資產極為豐富。(資料來源:金門縣瓊林社區網站)


「建工砥柱」建功嶼位於後浦城區的門戶,又是金門本島西海岸與烈嶼(小金門)之衛哨,一嶼堅守,如砥柱中流,「建功砥柱」因此得名。該島原名董嶼,又有珠嶼、鰲嶼之稱,漲潮時獨成一礁,潮退可涉水而過,彷彿走向「海上龍宮」。

建功嶼位金門金城南門浯江溪口,面積約500平方公尺,清末民初時,據說曾將一些末期痳瘋病患移入此島,任其自生自滅,故亦稱「痳瘋島」、「汰孤礁」,讓人聞之卻步。民國卅八年,國軍在此建立據點,建置交叉防禦火網,嚴控金烈水道。民國四十九年改名「建功嶼」、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廿日撤守,直至民國九十一年才整建開放,歷史意義獨特。

兩岸對峙時期,建功嶼為金門防衛前哨,詭譎多變的戰事攻防,讓阿兵哥半夜站哨不敢絲毫懈怠;如今開放遊客登島參觀,從砲口、制高展望點觀望對岸,實令人易生撫今追昔之嘆。島上立有宣善海士官長的紀念碑,宣善海於民國65、66年間隨部隊駐守建功嶼,熱愛軍旅、任勞任怨,卻在一次修築工事時不幸意外身亡,後特准在島上立碑紀念,往後駐軍官兵常會靜香默拜,祈求平安。(資料來源:金門縣文化觀光網)
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in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