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日夜行走,看著所有瞬間的街景綿延成漫長的五十年。而我心中的那個陌生人,也不停編織著在這座城市留下痕跡的奇異故事……
梅夫魯特在伊斯坦堡的大街小巷日夜行走。他肩上挑著卜茶,沿途叫賣,遇見各式各樣的人,收工後,就回到妻子身邊歇息。在日復一日安靜的年歲裡,他見證伊斯坦堡興衰起落的五十年,看著這座世界之都始終在古老的樣貌中展現活力。他也傾聽著自己胸中莫名的念頭,感覺身體底下持續舉步的雙腳,走在這座古城裡,就像是走在自己腦海編織的故事裡。在這個故事裡,傳授街頭法則的父親、說謊的兄弟、有著烏黑大眼的女孩,所有人紛紛開口,說起自己的歷史……(奥罕.帕慕克,《我心中的陌生人》內容簡介)
在這趟伊斯坦堡四天旅行的最後一天下午,從多爾瑪巴赫切宮附近的Kabataş Tramvay istasyonu站搭上T1輕軌電車返回老城區時,我沒隨著旅伴們在Çemberlitaş站下車去大巴扎大市集採購,我獨自一人繼續再搭車經過兩站後在Laleli – Üniversite站才下了車。而我之所以會選在這非觀光地區車站下車,是因為Google map跟我說這輕軌車站就離我行前規劃必訪的百年"卜茶(Boza)"【註一】店,步行就只需1.2公里路程而已……
從擁擠的輕軌電車下車後,路上仍是人潮眾多。現在時間下午五點半,正是下班時間
順著人潮走到M2線Vezneciler地鐵站。很確定我沒走錯路
再往前走,涵洞上方是這週六全國地方選舉的侯選人競選看板。好像是要穿過涵洞後繼續走
過了涵洞後也脫離了人潮,而隻身走在這少人行走的巷弄中,我只能暫時信任土耳其的治安良好了(而這也是我不讓兩位同學跟來的原因之一)
再轉了兩個彎,像有點知道書中主角是行走在怎樣的住宅區巷弄內叫賣卜茶的了。其實前面就有卜茶店的標示,但我當時拍照時還沒察覺
可以這樣說,眼前這家已有143年歷史的老店家,是在我這趟伊斯坦堡中最期待造訪的"景點"
特地踩過被踏凹的門階入內,這樣再更久後這家店的門階歷史我也有參與其中了
店內左邊吧檯上,前頭紙杯裝的是Salep(蘭花根熱飲) 【註二】、後頭玻璃杯裝的是卜茶(Boza)。我熟門熟路地往前端起一杯已灑上肉桂粉的卜茶
端著卜茶走回大門側邊的櫃檯結帳,一杯好像是3.5TL(約台幣20元)吧。接著按之前做過的功課跟店家比劃著說要鷹嘴豆【註三】,結果店家指著店對面的食品行跟我比劃著"解釋";現在店裡已經不提供鷹嘴豆了,要加的話得要到對面買……
在我坐在位子上還在思量是否要去買鷹嘴豆時,這時鄰桌大哥突然起身走向我,接著主動地把他買的鷹嘴豆倒在我的卜茶杯中,而且還不只加了一些而已
原先以為卜茶在伊斯坦堡少見人販賣(不像Salep在觀光地較常看到販賣店家),所以口味比較不迎合大眾口味((而這也是我不讓兩位同學跟來的原因之二)。結果這摻了肉桂粉及鷹嘴豆的卜茶,在冷冷的濃稠汁液中,泛著淺淺發酵的微酸口感,入口後真的會暖了身子,也難怪書中主角都在冬季的寒冷街頭叫賣卜茶了
「手捧一杯卜茶,伊斯坦堡五十年晃盪而過。」這時店內景象似是呼應了這段文字
但也知道了卜茶品牌化後,街頭卜茶叫賣小販會逐漸消失的原由……
本來想待更久的,但看著客人陸續進門,我只好在喝完卜茶後起身讓座。出到門外,「Taiwan?」很驚訝這位年輕服務生怎麼會猜到我來自台灣?後來在一陣比手劃腳後,我大約知道了他名叫康福、有朋友是台灣人,他在卜茶店工作三年了
接著與忙著要回店裡工作的新朋友道別後,已經滿足的的我,沒依原先計劃再去觀賞位於卜茶店附近的瓦倫斯水道橋,而是循原路走回輕軌站搭電車回飯店……
夜裡,懶得在外出用餐了。本來想就在飯店頂樓,面對藍色清真寺平靜地享用我這趟在伊斯坦堡的最後一夜。結果同學上來找我,要求我再帶她們去喝卜茶
想到上午在我要求她們隨團長先去採購完後再走行程,而我則自行脫隊走我想要走的行程時,那時同學是這樣回應我:「她們來土耳其就是要來好好欣賞這裡的歷史文化,而採購不是她們來土耳其主要目的!」。再想想最後這天都帶她們走了大半天了,最後留下一個地方沒帶她們去,有點說不過去,況且稍早在輕軌電車上也是我說服她們隨團長去逛大市集的(同學逛市集時還主動幫忙我買了一盞漂亮的土耳其燈)。於是我遂答應了她們要求,但考慮夜晚的安全因素,接著我是帶她們搭計程車再度來到卜茶店的
晚上九點正是卜茶店生意最好的時刻,連店內工作人員都得出來幫開車來的客人做交通指揮
拍完照後,康福要我去拍他的老闆。原來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照片,就是卜茶店第三代老闆讓客人拍照時的慣有姿勢
舉杯慶祝我們這趟伊斯坦堡四天行程過程雖不是太圓滿,但至此也算是完全盡興!
接著跟兩位同學說起下午鷹嘴豆的事……。隔沒多久,蛤!?原來是同學看鄰桌客人有鷹嘴豆,而問他們可不可以給我們一些。沒想到這位仁兄不但笑著答應,而且把他們剩下的鷹嘴豆全部倒進我們三人的杯中
然後也要謝謝同學要我再來一趟,讓我知道了對面食品行賣的鷹嘴豆是現烤的,而不是現在可網購的袋裝食品
最後在回飯店前,我是真的忘了帶同學、也帶自己去觀賞入夜點燈後可能更美麗的瓦倫斯水道橋了……
……當列車逐漸接近伊斯坦堡,他們聊起沿路上經過的巨大工廠,以及伊茲密特煉油廠的高大煙囪冒出的火焰。他們也看到許多大貨輪,心想不知道這些船要開往世界哪個角落。萊伊荷和其他姊妹一樣上過小學,輕易便能說出海外遙遠國家的名稱。梅夫魯特頗以她為傲。
萊伊荷來過伊斯坦堡一次,參加她姊妹的婚禮。但她仍謙虛地問:「這裡是伊斯坦堡了嗎?」
「卡塔勒應該算是伊斯坦堡了。」梅夫魯特帶著一種熟門熟路的自信說:「不過還有一大段路呢。」他指出前方便是王子群島,並承諾有一天會帶她去。
在萊伊荷短暫的人生當中,他們一次都沒去過。(奥罕.帕慕克,《我心中的陌生人》書摘)
【註一】「卜茶」(Boza)是土耳其一種古老的發酵飲料,用小麥製成。顏色澄黃,口味濃郁,上面往往點綴着肉桂和烤鷹嘴豆,其中略含酒精,不過含量很低,正如書中一個角色評論的,「它被發明出來就是為了讓穆斯林也能喝酒。」(紐約時報中文版)
【註二】「Salep」(蘭花根熱飲) 是土耳其民族昔日的奧斯曼人(Ottoman,亦即突厥人)的傳統飲料。濃稠的口感是因為裡面添加了製作土耳其冰淇淋的蘭莖粉,內含肉桂粉, 用加熱的牛奶或者羊奶沖調後可以直接飲用(網路)
【註三】「鷹嘴豆」(Leblebi)是土耳其流傳出來的傳統零嘴,可以追溯到1370-1390年代,17世紀在伊斯坦堡流行起來,而後再傳到其他地方去。在主要生產地區裘魯姆(Çorum)的烤鷹嘴豆比較黃、而在海琴海地區生產的鷹嘴豆比較白(網路)
【站內延伸閱讀】
走進奥罕.帕慕克書內的景色中:2019土耳其自由行13天